截至2025年8月初,全球光伏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多晶硅行业正经历显著变革。在市场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多晶硅价格自7月底触底反弹后持续走高,行业库存压力与政策调控信号交织,头部企业通过限产保价等策略重塑市场秩序。本文结合最新数据及竞争动态,解析2025年多晶硅行业的关键趋势与挑战。

  一、多晶硅价格高位震荡:供需矛盾与库存压力并存的发展趋势及竞争分析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多晶硅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8月6日数据显示,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指数达46,500元/吨,较上月上涨34.78%,期货主力合约单日内涨幅突破4%。这一反弹源于行业主动去库存策略的初步见效:头部企业自2025年第29周(7月下旬)起通过减产将毛利润拉回正值,从亏损转为盈利约2,816元/吨,并延续上行趋势。

  然而市场供需失衡风险犹存。据行业测算,8月多晶硅产量预计增加至3万吨,超出市场需求1.5万-2万吨,库存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分析显示,短期内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其中P型料均价区间为34,000元/吨-38,000元/吨,N型料则达43,000元/吨-49,000元/吨。

  二、政策调控与行业自律:多晶硅产能整合的必要性及竞争格局演变

  2025年7月以来,政策层面密集释放“反内卷”信号。工信部联合行业协会推动修订多晶硅能耗标准,并开展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9月30日前完成),旨在通过技术门槛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同时,《价格法修正草案》对不正当低价倾销的约束条款,为头部企业实施自律限产提供了法律依据。

  行业内部正探索市场化整合路径:多家龙头企业筹划设立类似OPEC机制的行业组织,拟通过调节产量与定价平衡供需,并计划年内完成并购重组框架设计。若整合落地,多晶硅总产能将从当前335万吨/年压缩至230万吨/年,开工率需维持在60%以下以实现供需基本平衡。

  三、头部企业战略收缩:减产保价与技术升级的双轨竞争策略

  面对持续亏损压力(如某头部企业上半年预亏49亿-52亿元),多晶硅行业正加速调整。截至8月初,全行业开工率已降至39.23%,较去年同期显著下滑。主要举措包括:

  1. 产能控制:前6家头部企业占据超九成市场份额,其减产行动直接影响市场供需结构。部分企业主动将产能利用率控制在70%以下,并计划根据终端需求动态调整生产节奏;

  2. 技术升级:通过优化工艺降低物耗成本(如电能与硅料产出比),部分企业在N型料领域加速布局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

  3. 债务化解:并购重组方案若推进,可通过行业组织利润共享机制清偿历史债务,缓解资金链压力。

  四、终端需求传导效应:多晶硅竞争格局与光伏产业链的联动分析

  尽管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突破400GW,但组件端价格战对上游成本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多晶硅作为成本占比约15%-20%的关键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全产业链竞争力:

  2025年多晶硅市场呈现“政策驱动+企业自救”双重特征。价格反弹与产能整合虽为行业复苏注入动力,但库存压力、需求不确定性及技术迭代仍构成挑战。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在成本控制能力、技术路线适配度以及产业链协同效率上。唯有头部企业通过自律限产与战略调整率先破局,方能带动全行业走出周期性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5 宇博产业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9008123号-1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250677

在线咨询
400-817-8000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