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全球建筑业正经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深度变革。模块化建造(MiC)、智能施工管理及绿色低碳技术成为驱动行业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数据显示,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巩固市场地位的同时,新兴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为行业注入持续活力。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区域龙头,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566.4亿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增长5.1%,展现出技术赋能下的强劲发展韧性。
一、建筑行业技术革新:MiC技术驱动效率提升与市场扩张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建筑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以模块化集成建造(MiC)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重塑建筑业生产模式。中国建筑国际上半年科技带动类业务收入同比大增73.6%(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9%),其在香港启德世运道简约公屋项目中,通过将70%工序前置至工厂完成,使17层住宅主体结构封顶时间缩短近60%,仅用19个月即实现交付。这种技术优势不仅提升施工效率,更在保障房、医院等民生工程领域形成显著竞争力。
在深圳鑫岭楼项目中,公司首创的混凝土MiC阳台与卫生间体系攻克高层建筑防水难题,推动模块化技术向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延伸。同时,广州市发布的模块化箱体信息价政策为行业标准化提供支撑,进一步凸显技术驱动下的市场扩张潜力。
二、区域市场竞争格局:港澳基建投资热潮与内地城市更新机遇
港澳市场方面,北部都会区建设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核心战略。2025至2026财年政府计划通过发行每年1500亿-1950亿港元债券支持基建项目,其中北环线主线已进入施工阶段。中国建筑国际凭借在公屋、污水处理厂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积累,上半年港澳业务收入达25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6.3%。例如,其承建的锦上路公屋项目通过MiC技术加速交付,助力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内地市场则聚焦城市更新与政策红利。北京、广州等地通过容积率激励等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中国建筑国际在南沙大涌安置房项目中凭借MiC技术获得6%的额外容积率奖励,凸显“科技+投资”双轮驱动模式的有效性。在深圳,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8年累计实施300万平方米目标,为行业规模扩张提供政策保障。
三、绿色与可持续发展:ESG评级跃升背后的竞争力构建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建筑业绿色转型加速。中国建筑国际通过MiC技术减少现场施工能耗与废弃物排放,并将ESG实践融入全流程管理。2025年上半年,公司MSCI ESG评级从B级跨级提升至BBB级,跃居行业首位。这一成果不仅反映其环保技术应用成效,更强化了在低碳建筑项目招投标中的竞争优势。
同时,公司在并购领域主动布局产业链整合,通过吸收优质资产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与区域市场占有率。这种内外兼修的发展策略,使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及长三角等核心经济圈的基建需求中占据先机。
四、未来展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共振下的增长空间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建筑国际持续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迭代加速。北部都会区建设、城市更新行动以及模块化建筑产业集群规划等多重利好叠加,为行业提供超万亿级市场容量。公司通过深化“科技+投资”战略,在保障房、交通枢纽、医疗设施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并依托大湾区供应链优势降低施工成本。
数据显示,其上半年经营现金流连续第四年保持正值,反映稳健的财务策略与抗周期能力。未来,随着模块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及政策激励范围扩大(如深圳300万平米目标),中国建筑国际有望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并在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升级中持续领跑。
2025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国际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港澳基建投资热潮与内地城市更新需求的双重引擎下实现高质量增长。MiC技术不仅提升效率、优化成本结构,更成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差异化优势。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及行业标准体系完善,建筑业正加速向绿色化、工业化方向转型,而头部企业的技术积累与战略布局,将持续推动行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产业升级演进。